陈志海:选择了科研就要选择坚守

作者:     来源:     时间:2015-09-17     点击数:


陈志海 男,1970年8月生,1994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1997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文化程度,高级工程师,现任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工程研究所主任师。

1997年,陈志海婉拒留校工作的优越条件,毅然来到原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研究院(现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前身)油藏开发室从事油藏工程研究工作。“选择科研,就选择了坚守”,陈志海铿锵有力地说。

“脱离现场做研究是不切实际的”

从1998年到2007年的10年间,陈志海每年有半年时间呆在新疆。从塔河油田发现到目前形成大规模的产能,陈志海时刻跟踪着它的开发。可以说,塔河油田的开发史就是陈志海的成长史。

塔河油田发现之初,陈志海作为主要研究人员驻扎在现场,参与编制“塔河油田三四号奥陶系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方案”。塔河三四号奥陶系的油藏特征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其突出特点是非均质性极强,钻遇缝洞体油井就能高产稳产,否则就是干井。

面对国内外尚无成功开发此类油藏的现实,陈志海深知,编制方案实施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塔河油田的产能建设,而且决定着塔河油田的开发前途,方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缝洞型油藏开发是一项艰巨的课题,只有置身于塔河的现场,才能探索到深埋在塔里木盆地地下的奥妙。陈志海毅然选择了一线,开始与塔河油田同呼吸共患难的日子,不断消化吸收来自油田现场的所有原始资料。

彷徨与苦苦思索中,他终于探索到缝洞系统的状态,提出缝洞系统控制油井产能的观点。此观点为后来塔河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勘探井和评价井很少的情况下,陈志海与项目组成员共同编制出国内第一个非均质性极强的缝洞型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方案。

然而,“首批滚动井完钻后常规测试无产能,酸压后无法投产”的现实却犹如晴天霹雳般地给了陈志海重重一击。

在认真分析后,陈志海大胆地提出长裸眼段酸压不能有效压开地层观点,建议增加排量,加大施工泵压,达到酸蚀裂缝能沟通天然缝洞系统的目的。在经过专家激烈论证后,该建议被采纳了。

等待消息的日子,陈志海知道了什么叫煎熬……

伴随着滚动方案实施获得成功,油井高产稳产的消息不胫而走,塔河油田的建设也驶入快车道。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酸压技术已经成为塔河油田增储上产不可缺少的主导技术之一。

陈志海深有感触地说,“做油藏研究就是从第一手资料中准确认识油藏,脱离现场做研究是不切实际的”。

“他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陈志海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领导总是把最棘手的工作交给他,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褒奖。

2008年9月,陈志海响应集团公司在东北培育百万吨级油田的号召,告别了奋战10年的西北战场,来到东北,开始新的科研征程。

十屋油田,位于松辽盆地,是中国石化在此新发现的大型油田,属特低渗油藏。2008年上半年,该油田产能建设遇阻,备受集团公司高层的关注。

对于陈志海来说,特低渗油藏的研究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陈志海带领着他的团队深入油田现场,克服研究基础资料缺乏、资料收集难等困难,积极介入十屋油田探明储量的可动用性评价与开发先导试验研究工作。在明确该油田存在的问题是“注不进水、采不出油”后,陈志海和项目组成员开展了十屋油田区域地层对比研究,首次明确提出3个标志层界限特征,确定油层组的划分界限,认识到不同层位裂缝发育差异明显,营5段裂缝发育,提出孔喉内微观可动油饱和度较低,平均10%,储层条件较差等独到观点。

在东北油气分公司联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举办的学术交流会上,十屋油田营城组特低渗油藏储量评价项目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得到东北油田分公司的认可,陈志海和他团队的敬业精神受到了东北油田分公司领导的称赞。

因工作突出,他的先进事迹多次在中国石化新闻网、中国石化报、《中国石化》杂志等媒体公开报道,公开发表科技论文近30篇,核心期刊17篇,EI收录4篇,参编专著1部。2000年获得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2002、2009分别年获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塔河油田110万吨产能建设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中石化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2009年获得“先进工作者”、“贴近生产标兵”,建院十周年“劳动模范”并入选中国石化“身边的榜样”、“青年成长成才典型”。


版权所有 © 西安石油大学校友工作与合作交流处    邮箱:hzfzc@xsyu.edu.cn    陕西省西安市电子二路东段18号    邮编:710065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